- 關于開展上門經絡調理服務的通知08-02
- 2018年刮痧培訓安排03-09
- 別有病網高級按摩培訓安排08-02
精讀黃帝內經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
![byb.cn](images/lq_doc_line.gif)
【原文】
帝曰:何謂三部?
岐伯曰:有下部,有中部,有上部;部各有三候,三候者,有天有地有人也。必指而導之,乃以為真。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;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;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;中部天,手太陰也;中部地,手陽明也;中部人,手少陰也;下部天,足厥陰也;下部地,足少陰也;下部人,足太陰也。故下部之天以候肝,地以候腎,人以候脾胃之氣。
帝曰:中部之候奈何?
岐伯曰: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肺,地以候胸中之氣,人以候心。
帝曰:上部以何候之?
岐伯曰: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頭角之氣,地以候口齒之氣,人以候耳目之氣。三部者,各有天,各有地,各有人;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。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。九分為九野,九野為九臟;故神臟五,形臟四,合為九臟。五臟已敗,其色必夭,夭必死矣。
帝曰:以候奈何?
岐伯曰: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以調其氣之虛實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必先去其血脈,而后調之,無問其病,以平為期。
【點評】此段重點介紹什么是三部和九候。以及針刺原理。
?、?strong>三部九候:(1)寸口診脈法術語,在寸口的寸、關、尺三部分別進行浮、中、沉三種不同指力的脈診,合為三部九候;(2)古代遍身診脈法術語,把人體分成頭、上肢、下肢三部,每部各有上、中、下動脈,合為三部九候,現不常用。但在此處,主要是講的遍身診脈法。
三部九侯歌
語出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。是古代最早的一種全身遍診法,它把人體頭部、上肢、下肢分成三部,每部各有上、中、下三處的動脈,在這些部位診脈,稱為三部九候。
頭部:上--兩額動脈(太陽),候頭部病變;中--兩側耳前動脈(耳門),候耳目病變;下--兩頰動脈(地倉、大迎),候口齒病變。
上肢:上--手太陰肺經動脈(寸口),侯肺;中--手少陰心經動脈(神門),侯心;下--手陽明大腸經動脈(合谷),候胸中。
下肢:上--足厥陰肝經動脈(五里、婦女取太沖),候肝;中--足太陰脾經動脈(箕門),侯脾,侯胃氣配足陽明胃經動脈(沖陽);下--足少陰腎經動脈(太溪),候腎。
根據臨床實踐,簡化遍診法,一般只侯寸口脈,稱為“獨取寸口”。寸口脈分寸、關、尺三部,每部各以輕、中、重的指力相應分為浮、中、沉三侯,共為九候。此外,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原序中所說的“三部”脈是指“人迎”(結喉旁頸總動脈)“寸口”(腕部橈動脈)和“趺陽脈”(足背部脛前動脈)。
三部九候圖
?、?strong>故神臟五,形臟四
神臟五:指藏無形之氣者為神臟,有五,即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。五臟所藏之神的具體名稱,如《宣明五氣篇》所云:“五臟所藏: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腎藏志,是謂五臟所藏?!蓖醣ⅲ骸八^神藏者,肝藏魂,心藏神,脾藏意,肺藏魄,腎藏志也。以其皆神氣居之,故云神藏五也。高士宗《素問直解》:“神臟五,謂肝心脾肺腎,所以藏無形之氣,故曰神?!?又,《難經·三十四難》載:“臟者,人之神氣所舍藏也。故肝藏魂,肺藏魄,心藏神,脾藏意與智,腎藏精與志也?!薄峨y經本義》注云:“臟者,藏也。人之神氣藏于內焉?!?
形臟四:傳導有形之物的臟器,指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四腑。張志聰《素問集注》:“形臟者,胃與大腸、小腸、膀胱也,藏有形之物也。夫五味入口,藏于腸胃,味有所藏,以養(yǎng)五氣,氣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,是五臟之神,由腸胃津液之所生也。胃主化水谷之津液,大腸主津,小腸主液,膀胱者,津液之所藏,故以四腑為形臟。”
【整段翻譯】
黃帝道:什么叫做三部呢?
岐伯說:有下部,有中部,有上部。每部各有三候,所謂三候,是以天、地、人來代表的。必須有老師的當面指導,方能懂得部候準確之處。上部天,即兩額太陽脈處動脈;上部地,即兩頰大迎穴處動脈;上部人,即耳前耳門穴處動脈;中部天,即兩手太陰氣口、經渠穴處動脈;中部地,即兩手陰明經合谷處動脈;中部人,即兩手少陰經神門處動脈;下部天,即足厥陰經五里穴或太沖穴處動脈;下部地,即足少陰經太溪穴處動脈;下部人,即足太陰經箕門穴處動脈。故而下部之可以天候肝臟之病變,下部之地可以候腎臟之病變,下部之人可以候脾胃之病變。
黃帝道:中部之候怎樣?
岐伯說:中部亦有天、地、人三侯。中部之天可以候肺臟之病變,中部之地可以候胸中之病變,中部之人可以候心臟之病變。
黃帝道:上部之候又怎樣?
岐伯說:上部也有天、地、人三候。上部之天可以候頭角之病變,上部之地可以候口齒之病變,上部之人可以候耳目之病變。三部之中,各有天、各有地、各有人。三候為天,三候為地,三候為人,三三相乘,合為九候。脈之九候,以應地之九野,以應人之九臟。所以人有肝、肺、心、脾、腎五神臟和膀胱、胃、大腸、小腸四形臟,合為九臟。若五臟以敗,必見神色枯槁,枯槁者是病情危重,乃至死亡征象。
黃帝道:診察的方法怎樣?
岐伯說: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肥瘦,了解它的正氣虛實,實證用瀉法,虛癥用補法。但必先去除血脈中的凝滯,而后調補氣血的不足,不論治療什么病都是以達到氣血平調為準則。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19玉機真藏論...01-27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19玉機真藏論...01-20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18平人氣象論...01-13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17脈要精微論...01-06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17脈要精微論...12-30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16診要經終論...12-23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15玉版論要之...12-16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14湯液醪醴論...12-09
- [事件]上尿路結石多禍起腸道02-06
- [事件]中等強度運動最延壽02-06
- [事件]冬季老年人防摔知多少02-06
- [事件]老人的肺炎“靜悄悄”02-05
- [事件]分析心電圖預測糖尿病02-05
- [事件]帕金森患者多跳舞改善心情02-05
- [事件]喝酒多大便易失禁02-04
- [事件]排行中間的孩子最善合作02-04